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東方與西方相遇

目標
當東方與西方相遇,迸出創意的火花。

創作一
一.東方、西方的名畫各一幅,作品概要。
東方
婦女圖 陳進 1945 年
絹‧膠彩,117 x 88 公分

說明:  
五人右向前進的行列,在構圖運用上,是陳進畫女像時,較少採用的複雜配置法;但她仍維持著一貫的均衡手法。在陰影的烘托上,強調著往右行進的速度感,卻藉著宛若交談的正首女士的左向視線,導正畫面動線的均衡性。雖是同款旗袍,但各式不同的髮飾與衣著色彩的變化,也流露出畫者的巧思。
陳進的作品裡,女子總是身處於婚姻與家庭當中,而女性的嫋娜多姿,以及內在溫柔婉約的氣質,也總是陪伴著她們渡過許多重要人生現場。無論是才情橫溢的豆蔻年華、傳統的婚姻或是現代的家庭,陳進總是能夠透過細緻的服裝來串連不同時代與族群的時尚,以及女性特有的美麗與氣質,同時也勾動著觀眾成長的記憶。









西方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
畢莎羅 Pissarro
鄰村入口(Entrance to the Village of Voisins)1872,畫布‧油彩,45 x 55 cm,奧賽博物館,巴黎

說明:
樹木林立的街道是畢沙羅最喜歡的景色之一,因為這種畫面明朗且構思率直:兩旁是高高的樹木側景,地面留下陰影的痕跡,透明的天空中顯露出背景來。樹木的垂直效果,與田野的低矮,二者之間的對比關係,形成簡單的結構,把畢沙羅與其他印象派畫家的繪畫區別開來,使畢沙羅的繪畫具有一種寧靜、沈思感,而不再有「印象派」的緊張氣氛。
畢沙羅是印象主義之父在經歷了分光主義畫法之後,在他的晚期又重回到明亮的風景畫土來,
這些風景畫建立在完整而平衡的結構之上,顏色絢麗多彩,同時在明朗的色調和反光中,又顯得
格外透明,也更加鮮艷。







西方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
莫內 Claude Monet
吉維尼花園
Pathway in Monet`s Garden at Giverny
1902 89 x 92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奧地利維也納市貝爾維帝宮博物館 O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 Vienna


說明: 莫內.克勞德Monet Claude為法國畫家。他是印象派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他一生堅持印象派創作原則,其作品是代表著印象主義的精神本質。莫內在1924年說,他覺得他自己應該成為一名花卉畫家。實際上也是如此,只要他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園藝就成為他繪畫之外勞逸相結合的主要戶外活動。在這時期,莫內作品往往注重田野和花卉,而不是其中的人物。1902年創作的「吉維尼花園」,為莫內熱愛園藝的創作作品。在畫面中反射日光中的粉紅或紅色、藍色和橙色,色彩中還可以隱約看見建築物,及庭園的設計。通過表面粗糙的著色強調了透視的效果,給人一種空間感。





西方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
馬內 Edouard Manet
插滿旗幟的莫斯尼爾街
The Rue Mosnier with Flags
1878 25 3/4 x 31 3/4 in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美國加州洛杉磯市保羅蓋提博物館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說明:
馬奈於 1832 年出生於巴黎一個富有的家庭,從小便喜愛繪畫,並立志要成為一位畫家。他於 1850 年進入托馬.庫提赫畫室,同時拼命吸取各派古典繪畫大師的藝術精華。
  馬奈反對細部繪畫的矯柔做作,而以強烈、純真的色彩來替代過於黯淡的表現。他也唾棄那種根據自己看到的而非感受到的作畫方式。他希望在畫布上傳達自己深刻的感情,以及反映事物的真相。他認為,主題對繪畫來說是次要的。
馬奈描繪了許多巴黎街道場景。在他的作品《插滿旗幟的莫斯尼爾街》中,紅、白、藍三角旗覆蓋街道兩旁的建築物。
二.故事建構:
發想由一張東洋婦女畫結合三張西方印象主義風景畫,交錯的時空激發出另類時代風貌。畫面中藉由印象主義強調在景象中補抓「光」的主觀印象,更加襯托出沉浸描繪的台灣女性的清晰優雅品味

三.完成圖解說
故事一











一群來自台灣的女性們,身著旗袍嫋娜多姿的身段漫步在樹木林立的街道上,透過細緻的服裝使他們更加美麗與氣質,隱射出當年台灣的時尚潮流,一行人往都市中心前進。

故事二














途中經過吉維尼花園大家放慢腳步欣賞的花朵,花朵在日光的照耀下綻放出粉紅或紅色、藍色和橙色...等色彩,令人陶醉的氣氛使大家使不得離開。



故事三










終於來到了莫斯尼爾街,插滿著紅、白、藍三角旗覆蓋街道兩旁的建築物,戰後的樂鬧的氣氛佈滿整個街道。


-------------------------------------------------------------------------------------------------
創作二
1.一.東方、西方的名畫各一幅,作品概要。






東方

悠閒
陳進
(1907-1998)
136 x 161 cm1935
膠彩、絹

說明:
陳進的主要作品如「合奏」、「悠閒」、「化粧」、「洞房」、「慈愛」等,彷彿可見台灣早期閨秀少女成長到為人婦、為人母的系列人生,精緻、細膩、優美,從容是其藝術表現的主調。「悠閒」所應用的構圖、線描、重疊、清水、膠墨、設色等,雖需繁複層次處理,畫面卻顯得簡潔大方、細膩精緻。畫中女子眉清目秀、手握書卷,側臥雕花眠床閒讀「詩韻全璧」,暗香嬝嬝,一派清雅嫻靜。描寫對象雖是家中姊妹,卻是澄淨自己、與萬象合一的心緒投射。畫風自在豐富而完美。


西方

學院藝術 Academic Art
鮑格雷奧 Adolphe William Bouguereau
波浪
The Wave
1896
121 x 160.5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二.結合













三.解說
東方與西方女性大不同由這兩張圖就可以看的出,東方多半把女性描繪成樸素優雅,西方表達的女性是性感浪漫多情。相對的因為文化的不同女性的保守程度也不同。把躺在沙灘的美女轉移到東方的傳統木製床鋪上,時空轉換後發現原本較奔放的情愫轉變典雅含蓄。

-------------------------------------------------------------------------------------------------
創作三
1.一.東方、西方的名畫各一幅,作品概要。

東方

杵歌
陳進
1932 年
絹‧膠彩,190 x 149 公分

說明:
  五隻搗糧的木杵,在觀者視網膜上,藉著斜斜往下的動線導引,暗示了正要發生的韻律性搗糧動作,也正是畫者要捕捉〈杵歌〉系列,動作前的暗示性戲劇效果的剎那光景。五位原住民與地面的垂直水平關係,加上木杵對木臼的垂直張力,是畫面上兩組互構的平衡力量;這種強調垂直線的構圖手法,大量出現在陳進日後的風景畫中。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 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 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西方

巴比桑學派 Barbizon School
西奧多.盧梭 Theodore Rousseau
早晨楓丹白露的森林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Morning (Lisiere de foret; effet de matin)
1850
97.5 x 134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二.結合












三.解說
當太楊剛升起時望見那早晨楓丹白露的森林,當步伐再次往前時發現有五位來去異地的原住民同胞拿著垂直敲擊著石頭一邊歌唱著,發出叮叮咚咚聲的「杵音」,強烈節奏劃破寧靜地晨光,杵歌喚起了大地,喚起了溪流,喚起了樹木,喚起了萬物。